70年擦亮育人品牌 用爱守护孩子唯一童年
“用爱守护孩子唯一的童年。”
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这句话,从包钢幼教七十年前诞生在东河区永合成巷16号民房里的第一天开始,就变成了一种行动、一种执念、一种责任,深深地扎根在了包钢幼教人的心里,如同高炉流淌的铁水般火红,即使走过了七十年的时光,这股火热从未降温,融入一代又一代包钢幼教人的心血之后,升华得更加沸腾、更坚韧、更永恒。
即使过去了近七十年,86岁的刘玉珑和杜秀兰依然清晰地记得她们奋斗了一生的青春岁月
1954年,刘玉珑的父母从北京来到包钢,两年后,在戈壁滩上与恶劣自然条件战斗的他们又将17岁的女儿叫到了包头。“包钢建设需要人,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父母的话简单却有分量,吸引着刘玉珑前往。
5月20日到包头,迎接刘玉珑的是一场风沙。惊愕、大哭之后,性格热情,能说会唱的刘玉珑在表姐的建议下,走进了包钢幼儿园。
“这是包钢在昆区钢铁大街31号街坊内建成第一个幼儿园,我印象非常深刻,这里有10栋平房,两个班60多个孩子,一台脚踏风琴是幼儿园最贵的教具。”在刘玉珑的记忆里,即使外面风沙漫天,包钢幼儿园就像一片乐土,老师们自制教具,自编课程,编排小剧目,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刘玉珑看到的包钢幼儿园在当时已经是条件最好的幼儿园。两年前,为解决包钢建设者年幼子女看护问题,包钢购置包头旧城(今东河区)永合成巷16号民房,建立了临时托儿所。同年末,又在南门外包钢临时办公楼内建立哺乳室,收托婴幼儿15人。
1958年,在党中央“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下,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近10万名建设者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的建设中。“这些奋斗者携家带口,誓言扎根边疆,我就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的娃娃。”带着这样的信念,刘玉珑一干就是整整37年。
杜秀兰就是响应党的号召从辽宁来的包钢,在给水厂工作了8年后,性格温和、秉性善良的她被调到了包钢福利处当保育员。二托是她工作的第一个岗位,她带的班30多个孩子,班里的一个洗脸盆里的缸子、勺子、铲子就是孩子们课余铲土的玩具。
“第一次带孩子玩耍,我就把盆扣过来坐上陪着他们,没想到我犯了大忌,被园长扣了一个月的奖金。大哭了一场之后,我深刻反思,也知道了当一名优秀保育员要具备很高的素质。”从那之后,杜秀兰自己设计游戏,自己制作教材,按照规程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
后来也成为一名包钢幼教处优秀教师的女儿王瑜回忆,他们家的几个孩子小的时候都和包钢幼教处的老师们亲,因为妈妈太忙了,根本顾不上他们。那个时候,园里没有洗衣机,孩子们的被褥、罩衣等等都要老师们手洗,院子里的晾衣绳有限,又不能占用游戏运动时间,老师们就下班后排班,下班后,满院子的被单衣服,成为最温暖的风景。
包钢建成一个生活区,就建设一所幼儿园。特殊时期,包钢的这份深情凝聚起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无穷力量,刘玉珑和杜秀兰也从一名一线老师走上园长的岗位,把她们的爱交给孩子们,将所学传授给接棒的老师们,汇集成了包头学前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从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一托、二托、三园、四园、五园、六园,80年代建设的七园、八园,90年代建设的九园、十园、十一园、十七园、十八园,包钢幼儿园呈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设施、设备更先进,建筑更合理。专门从包钢二中培养的幼师,加上内蒙古、包头市等各类幼师专业人员先后走入学前教育队伍,包钢幼教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1999年9月包钢(集团)公司将原福利处管辖幼教一科、幼教二科成建制划归包钢教育处,使包钢学前教育正式与教育接轨。
1995年,包钢八园园长钱丽丽从包钢二中幼师班毕业被分配到了刚刚翻新完成的包钢十七园。当时这座最现代化的幼儿园给老师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教好每堂只有15到25分钟的课程,钱丽丽除了要集体研课,下来后还要制作让孩子们可以动手动脑的教具,复杂的教具要做大半天的时间,可是课上课下看到小朋友们拿着教具能完整地讲述所学内容时,钱丽丽说,这种幸福是其他职业感受不到的
“随着包钢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迅速发展,包钢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要求非常高,硬件投入更是大手笔,我们到南京、上海、杭州考察学习,发现包钢幼教一点不逊色这里的幼儿园。”钱丽丽说,条件好了,老师们的压力也很大,特别是2005年包钢幼教管理处成立后,立德树人被摆在第一位,对老师的形象、素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37岁的张佳从最初的“工作”到现在的事业,回想自己如今能死心塌地热爱包钢幼教,她说,这里的人、这里的环境融化了她。
快5岁了,张佳走进包钢九园,当年包钢在全市打造首个艺术园的前卫做法,社会根本不理解,张佳自己和父母也不知道啥是个艺术。天资优越的张佳被舞蹈老师选中,学习了两年后,和同伴的同学被送到包钢十小艺术班。
“现在回想当年,包钢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竟然打通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通道,为包钢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艺术的大门。”因为学舞蹈,张佳顺利地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舞蹈教育与编导系,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上海,作为演员和舞蹈老师,她的生活富足欢愉。
2009年6月,只想尝试一下的张佳考进了包钢九园,在参加包钢青年技能大赛中,竟然拿了第一名。包钢幼教处领导发现张佳是个难得的好苗子,处处包容她的特立独行,给她发展空间。2010年冬天,张佳带领孩子们来到人民大会堂演出,猛然间她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孩子们带给她的成就感撞击到了她不安分的心。做组织人事、到培训学校搞经营、回到幼儿园当园长,一路被培养,一路被信任,张佳褪去了傲娇,向下扎根向上健康生长。
已经退休,见证了钱丽丽和张佳等青年教师一路成长的崔海琴园长说,包钢幼教的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科学多样发展的规范性,给了年轻教师们极大的养分和生长空间,特别是2005年包钢幼教处独立之后,一大批有思想有干劲有能力的年轻教师走上了更高的舞台,包钢幼教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
2020年,包钢幼教处划归包头市政府管理,2023年,移交昆区人民政府。18所幼儿园(15所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3所合作办学幼儿园)、1个托育中心、1所培训学校、1个配送中心,在册幼儿6000余名,教职工900余名,一个集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亲子教育、家庭教育、校外培训、食品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幼儿教育集团在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阴山南麓这片沃土上的一颗教育明珠,特别是在包头打造教育高地的今天,这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社会的高度尊重与认可,让包钢幼教处处长蔡彦萍更加笃定包钢幼教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奋斗之路。
蔡彦萍说,70年前,从第一批全国支援包钢建设而拥有的宝贵的幼儿教育专业力量,到1980年包钢连续举办三期幼儿师资培训班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再到如今成长起来的草原英才、鹿城英才、自治区教学能手、包头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包钢幼教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及专任教师。一代代默默奉献、扎根在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是包钢幼教发展的辛勤耕耘者,是历史的见证人,是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大家用拼搏、智慧和汗水诠释了“团结、务实、合规、创新、发展、超越”的幼教精神,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铮铮誓言,赢得了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赞誉,铸就了包钢幼教的办学品牌。
“70年来在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次次攻坚突破,一次次涅槃重生,一次次创新超越。提质增效探索企业办园自强发展道路,选派优秀干部教师深入四川、湖南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广大党员数次奋不顾身‘保家卫国’投身抗疫一线,原创人文儿童音乐剧《藏在苹果里的秘密》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一桩桩、一件件展现了幼教人面对挑战时的英勇无畏,彰显了迎难而上的勇毅担当。”蔡彦萍说。
70年的包钢幼教,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执守祖国北疆的创业史,是一部戮力同心、催人奋进、丹心培育桃李的发展史,是一部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频共振、追逐教育强国梦想的奋斗史。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红色基因,包钢幼教可以从容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历史进程,更懂得珍惜和奉献。
蔡彦萍感慨地说,中国学前教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而包钢幼教的学前教育与之同行七十载,七十年漫长的岁月里,作为企业办学的包钢幼教,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气骨,全面提升保育教育水平、提升保教服务质量,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发展活力,探索多元化运营发展模式,在保生存、提质量、谋发展的办学道路上,坚决扛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重任,服务好包钢、服务好昆区百姓,在打造教育高地、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使命号召下,在打造具有包头市地域特色的国内一流幼教集团、重振包头雄风的进程中,展现包钢幼教的新担当、 新突破、新作为。